始终贯彻品质优先,纳米材料:化妆品专用、电池专用、油漆涂料专用、汽车漆专用、耐火材料专用、橡胶专用、纺织防晒专用、塑料专用、陶瓷专用纳米二氧化钛
新闻资讯
----- NEWS -----
纳米二氧化钛,凭借其独特的光催化活性、高化学稳定性、强紫外线吸收能力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在光催化降解污染物、太阳能电池、抗菌材料、化妆品防晒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成为了材料科学领域的一颗明星材料。比如在光催化降解甲醛、苯等有害气体方面,纳米二氧化钛能将这些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有效净化室内空气;在化妆品中,它能屏蔽紫外线,保护皮肤免受伤害。
然而,纳米二氧化钛在应用过程中却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 —— 团聚。由于纳米二氧化钛粒径极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处于高度不饱和状态,具有很高的表面能,这使得纳米粒子之间极易相互吸引而发生团聚 。这种团聚现象就像是一群过于 “亲密” 的小伙伴紧紧抱在一起,严重影响了纳米二氧化钛的性能发挥。团聚后的纳米粒子粒径增大,比表面积减小,导致其光催化活性显著降低,在光催化反应中,无法高效地产生自由基来分解污染物;在防晒化妆品中,团聚可能会造成涂抹不均匀,影响防晒效果,还可能堵塞毛孔,引发皮肤问题;在锂电池中添加纳米二氧化钛时,团聚则会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所以,如何降低纳米粒子的团聚性,成为了纳米二氧化钛应用研究中的关键课题。
从微观角度来看,纳米粒子间的范德华力是导致团聚的重要因素之一。范德华力是一种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所有分子或原子之间 ,它包括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对于纳米粒子而言,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使得粒子间的距离极近,范德华力的作用就尤为显著。以两个纳米二氧化钛粒子为例,当它们之间的距离在纳米尺度范围内时,范德华力会使它们相互吸引,就像两个微小的磁石,即使没有明显的外力推动,也会慢慢靠近并团聚在一起 。
除了范德华力,静电力也在纳米粒子团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纳米粒子由于表面原子的不饱和性,常常带有一定的电荷。当粒子表面电荷分布不均匀时,就会产生静电作用。如果相邻粒子所带电荷相反,那么它们之间就会产生静电引力,促使粒子团聚。在一些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的溶液体系中,由于溶液中的离子吸附等原因,会使纳米粒子表面带上不同的电荷,从而引发静电吸引导致团聚 。
硬团聚中化学键的形成是导致团聚体难以分散的关键。在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和处理过程中,例如在高温煅烧或干燥阶段,粒子表面的原子会发生迁移和重排 。当纳米粒子表面的羟基(-OH)等活性基团相互靠近时,可能会发生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化学键(如 Ti - O - Ti 键) 。这种化学键的作用力比范德华力和静电力要强得多,一旦形成,就会将纳米粒子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团聚体 。就像用强力胶水将粒子牢牢粘住,普通的分散方法很难将它们分开,严重影响了纳米二氧化钛的性能和应用。
制备过程中的诸多条件因素也会对纳米粒子的团聚产生影响。温度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较高温度下,纳米粒子的布朗运动加剧,粒子间的碰撞频率增加,这就使得它们更容易相互结合而团聚 。在一些溶胶 - 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的过程中,如果干燥温度过高,就会导致纳米粒子团聚现象明显加剧 。
溶液的酸碱度(pH 值)同样不可忽视。不同的 pH 值会影响纳米粒子表面的电荷性质和数量 。当 pH 值处于某一范围时,纳米粒子表面的电荷可能会被中和,静电斥力减小,从而使粒子间的吸引力占据主导,引发团聚 。有研究表明,在纳米二氧化钛水分散体系中,当 pH 值接近等电点时,纳米粒子的团聚现象最为严重 。
超声处理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物理分散方法,其原理基于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和高频振荡作用 。当超声波在液体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一系列疏密相间的纵波,使得液体介质中的压力产生周期性变化 。在负压阶段,液体中的微小气泡会迅速膨胀;而在正压阶段,这些气泡又会突然崩溃,这一过程被称为空化效应 。空化效应产生的瞬间,会在局部区域形成高温(可达 5000K 以上)、高压(约 100MPa)以及强烈的冲击波和微射流 。这些极端条件能够有效地削弱纳米粒子之间的范德华力和化学键作用力,从而打破团聚体,使纳米粒子得以分散 。
同时,超声波的高频振荡也会使纳米粒子在溶液中产生高速的振动和位移,增加粒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几率,进一步促进团聚体的解聚 。在制备纳米二氧化钛水分散液时,通过超声处理,能够使原本团聚的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 。
超声处理具有操作简便、分散速度快、效果显著等优点 ,并且在分散过程中不需要添加额外的化学试剂,避免了引入杂质对纳米二氧化钛性能的影响 ,在实验室研究和小规模生产中应用广泛 。然而,超声处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超声设备的功率和处理时间需要严格控制 。如果功率过高或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纳米粒子的表面结构被破坏,甚至引起纳米粒子的降解 ;另一方面,超声处理的效果受到体系粘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高粘度体系中,超声波的传播和空化效应会受到阻碍,从而降低分散效果 。
机械搅拌是借助外力的剪切力或撞击力,使纳米粒子在介质中充分分散的方法 。通过搅拌器的高速旋转,产生的强大剪切力能够将团聚的纳米粒子团块撕开,使其分散在溶液中 。在涂料生产中,常常利用机械搅拌将纳米二氧化钛分散在树脂基体中,以提高涂料的性能 。
机械搅拌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可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 。但单独使用机械搅拌时,分散效果往往有限,难以完全克服纳米粒子的团聚问题 ,且在搅拌过程中,由于搅拌桨叶与容器壁的摩擦,可能会引入杂质 。为了提高分散效果,机械搅拌通常会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例如,先通过超声处理对纳米粒子进行初步分散,再利用机械搅拌进行后续的混合和稳定化处理 ,这种联合使用的方法能够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势,有效降低纳米粒子的团聚性,提高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
表面活性剂修饰是一种常用的降低纳米二氧化钛团聚性的化学方法。表面活性剂分子通常由亲水的极性基团和亲油的非极性基团组成 。当表面活性剂加入到纳米二氧化钛的分散体系中时,其极性基团会优先吸附在纳米粒子的表面 ,而非极性基团则朝向溶剂 。这一过程就像是给纳米粒子穿上了一层特殊的 “外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降低表面能的角度来看,纳米粒子由于其高比表面积,表面能较高,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 ,容易通过团聚来降低表面能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可以有效地降低纳米粒子的表面能,使其趋于稳定 。例如,在制备纳米二氧化钛水分散液时,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表面活性剂 ,SDS 分子的极性头基会与纳米二氧化钛表面的羟基等基团相互作用,紧密吸附在粒子表面 ,而其长长的疏水碳链则伸向水中 。这样一来,原本高表面能的纳米粒子表面被 SDS 分子覆盖,表面能大幅降低 ,从而减少了粒子间因表面能驱动而发生的团聚现象 。
在增加静电排斥方面,当表面活性剂在纳米粒子表面吸附后,会使粒子表面带上相同符号的电荷 。在水性体系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SDS)的离子基团会电离,使纳米粒子表面带有相应的正电荷或负电荷 。根据静电学原理,同性电荷相互排斥,这种静电斥力能够有效地阻止纳米粒子相互靠近,从而避免团聚 。在以 CTAB 为表面活性剂的纳米二氧化钛分散体系中,CTAB 的阳离子头部吸附在纳米粒子表面,使粒子表面带正电 ,粒子间的静电排斥力增大,分散稳定性得到提高 。
空间位阻效应也是表面活性剂抑制团聚的重要机制 。对于一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乙二醇 PEG )或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它们在纳米粒子表面吸附后,会形成一层具有一定厚度的聚合物层 。这层聚合物层就像一个 “缓冲垫”,当纳米粒子相互靠近时,聚合物层会发生相互挤压变形 ,产生空间位阻斥力 。这种斥力会阻止粒子进一步靠近,从而起到分散稳定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纳米二氧化钛的有机相分散体系中,使用 PEG 作为表面活性剂,PEG 分子通过氢键等作用吸附在纳米粒子表面 ,形成的聚合物层厚度可达数纳米 ,有效地防止了纳米粒子的团聚 ,提高了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
原位包覆是在纳米二氧化钛制备过程中,利用非均相成核法,在其前驱体(如水合二氧化钛)表面原位包覆一层无机氧化物(如 SiO₂、Al₂O₃ )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工艺过程较为精细,以包覆 SiO₂为例,首先将含有纳米二氧化钛前驱体的溶液进行预处理,使其处于均匀分散且稳定的状态 。然后,向溶液中加入硅源(如硅酸钠) ,并通过调节溶液的 pH 值、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 ,使硅源在纳米二氧化钛前驱体表面发生水解和缩聚反应 ,从而逐渐形成 SiO₂包覆层 。
原位包覆能有效改善纳米二氧化钛的分散性 。一方面,包覆层的存在改变了纳米粒子的表面性质 ,降低了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SiO₂和 Al₂O₃等无机氧化物具有较低的表面能,当它们包覆在纳米二氧化钛表面后,使得纳米粒子的表面能降低 ,减少了因表面能驱动而导致的团聚 。另一方面,包覆层可以起到物理隔离的作用 ,就像在纳米粒子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阻止了粒子间的直接接触和相互聚集 。在纳米二氧化钛用于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中,经过原位包覆 Al₂O₃的纳米二氧化钛在反应体系中的分散性明显优于未包覆的样品 ,能够更充分地与污染物接触,从而提高了光催化反应效率 。
此外,原位包覆还能抑制纳米二氧化钛的硬团聚 。硬团聚通常是由于粒子间形成了较强的化学键(如 Ti - O - Ti 键) ,难以通过常规的分散方法解聚 。而原位包覆过程中,在纳米粒子表面形成的包覆层可以阻止粒子表面的活性基团相互靠近,从而抑制了化学键的形成 ,有效避免了硬团聚的产生 。有研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发现,原位包覆 SiO₂的纳米二氧化钛粒子呈均匀分散状态,粒径分布较窄 ,几乎没有明显的团聚现象 ,而未包覆的纳米二氧化钛则存在大量团聚体 ,粒径分布宽泛 。
化学键合接枝是通过化学反应在纳米二氧化钛表面引入有机分子或聚合物链 ,使它们与纳米粒子表面的基团形成化学键 ,从而增强纳米颗粒与聚合物链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原理在于纳米二氧化钛表面存在着羟基(-OH)等活性基团 ,这些基团可以与具有特定官能团的有机分子或聚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例如,硅烷偶联剂分子中含有可水解的烷氧基(如甲氧基、乙氧基)和有机官能团(如氨基、乙烯基、环氧基等) 。在适当的条件下,硅烷偶联剂的烷氧基会水解生成硅醇基(-SiOH) ,硅醇基能够与纳米二氧化钛表面的羟基发生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稳定的 Si - O - Ti 键 ,从而将硅烷偶联剂接枝到纳米粒子表面 。而硅烷偶联剂另一端的有机官能团则可以与聚合物基体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缠绕 ,增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和相互作用 。
这种方法能够显著改善纳米二氧化钛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通过化学键合接枝,纳米粒子与聚合物链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连接,使纳米粒子能够均匀地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 ,避免了团聚现象的发生 。在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增强的聚合物复合材料时,采用化学键合接枝的方法对纳米二氧化钛进行表面处理 ,可以使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基体之间形成良好的界面结合 ,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等 。有研究表明,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基体中添加化学键合接枝处理后的纳米二氧化钛 ,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 20% 和 30% 左右 ,同时热稳定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
然而,化学键合接枝在工业化应用中也面临一些难点 。一方面,接枝反应的条件较为苛刻,需要精确控制反应温度、时间、反应物浓度等参数 ,以确保接枝反应的顺利进行和接枝率的稳定 。这对生产设备和工艺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生产难度 。另一方面,不同的应用体系对纳米二氧化钛表面接枝的分子或聚合物链有不同的要求 ,需要开发针对性的接枝方法和工艺 ,这也限制了其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推广 。此外,接枝过程中可能会引入杂质,影响纳米二氧化钛和复合材料的性能 ,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反应过程和进行后续的纯化处理 。
在实际应用中,单一的处理方法往往难以完全满足需求,因此常常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降低纳米二氧化钛的团聚性,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在某科研团队针对纳米二氧化钛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中,他们将超声处理与表面活性剂修饰相结合 。首先,对纳米二氧化钛粉末进行超声处理 15 分钟,使团聚的粒子初步分散 。然后,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PEG) ,在 60℃的条件下搅拌反应 2 小时,使 PEG 充分吸附在纳米粒子表面 。通过这种综合处理,纳米二氧化钛在反应体系中的分散性得到了极大改善 。从实验数据来看,处理前,纳米二氧化钛团聚严重,光催化降解效率较低,对某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率在 2 小时内仅为 30% 左右 ;而经过综合处理后,纳米二氧化钛均匀分散,光催化活性显著提高,相同时间内对该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率达到了 80% 以上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经过综合处理的纳米二氧化钛可用于处理工业废水,能更高效地降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减少环境污染 。
还有研究在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增强的聚碳酸酯(PC)复合材料时,采用了原位包覆和化学键合接枝的综合方法 。先通过原位包覆在纳米二氧化钛表面包覆一层 SiO₂ ,然后利用硅烷偶联剂对其进行化学键合接枝处理 。结果表明,经过综合处理的纳米二氧化钛在 PC 基体中分散均匀,与基体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界面结合 。与未处理的纳米二氧化钛增强 PC 复合材料相比,综合处理后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提高了 35% ,弯曲强度提高了 40% ,冲击强度提高了 50% 左右 。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中,这种高性能的复合材料可用于制造汽车内饰件、保险杠等,既能减轻部件重量,又能提高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
降低纳米二氧化钛团聚性的物理方法如超声处理和机械搅拌,操作相对简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纳米粒子,但存在对设备要求高、处理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等局限性 。化学方法中的表面活性剂修饰、原位包覆和化学键合接枝,从改变粒子表面性质、形成包覆层或化学键等角度,更深入地解决团聚问题,效果显著且应用广泛,但部分方法存在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等问题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能取长补短,获得更好的分散效果,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
未来,纳米二氧化钛团聚问题的研究可能会朝着更加绿色、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 。在物理方法方面,进一步优化超声设备和机械搅拌工艺,探索新的物理场(如电场、磁场)协同作用的分散技术,提高分散效率和稳定性 。在化学方法上,研发更加环保、高效的表面修饰剂和包覆材料,简化化学键合接枝的工艺,降低成本,提高工业化应用的可行性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有望利用这些技术对纳米二氧化钛的团聚过程和表面处理效果进行模拟和预测,加速新型表面处理方法的开发和优化 。相信在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纳米二氧化钛团聚问题将得到更有效的解决,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
企业定位:纳米二氧化钛销售商